王东京教授的新著《与官员谈中国经济》一书,最近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。这是作者1998年出版的《与官员谈西方经济学》一书的姊妹篇。用随笔的形式讨论沉重的经济问题,突出一个“谈”字,而且谈得如此潇洒自如、平实晓畅,应该说是值得称道的。
王东京教授是一位勤奋的学者,行万里路、读万卷书是他的信条。在紧张的教学和行政工作之余,他不辞劳顿,走遍了全国几乎所有的省区,深入到企业乡村进行调研。与各地官员和企业家、与各层次人士的广泛接触,使他更能贴近经济现实,把握热点问题。无论是讲学还是著书立说,他总是力图把握经济生活的脉搏,对症下药,有的放矢。《与官员谈中国经济》一书的选题,涵盖了国企改革、金融财税、农业发展、科技教育等许多领域,而且对书中涉及的每一个问题,都做了引人入胜的分析,提出了启人心智的建议。读这本书时,我的耳边常响起张闻天同志的一段话:“过去毛泽东同志常常告诉我,他有时对于一件事情,感觉到毫无主意,感觉到沉闷,一同群众和下层干部接触之后,主意就出来了,人也感觉轻松了。”这里讲的其实就是理论来自实践的道理,我感到《与官员谈中国经济》这本书,就具有这方面的鲜明特色。
人们常说,理论是灰色的。但在王东京教授的笔下,它却是鲜活的、跳跃的。一个个巧妙的比喻,一个个精当的例子,常能点透那些晦涩难憧的经济原理的实质,给人以拨云见日之感。比如在《政府职能如何定位》一文中,作者写到:“在经济学大师亚当·斯密看来,政府最好什么也别做,只当个‘守夜人’,晚上别人休息的时候,他出来打一打更,看一看门,报一报‘平安无事’,就可以了。到了凯恩斯时代,政府的责任更大了,要管的事也更多了;这个时候,看门的老头变成了居委会的老太太……后来,福利国家兴起,政府就更忙了,从摇篮到坟墓,社会生活的各个方画,它都要管一管。相比之下,这个时候的政府,更像一个家庭保姆”。再比如,谈到消费观念应当革命时,作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:一位美国的老太太,年轻时就贷款买了房,以后逐月还贷,临死之前终于还清了贷款;而中国的老太太年轻时不敢贷款买房,只是每月存钱,到了暮暮之年终于买了自己的房子,但没住几年,就撒手人寰了。这两种消费观念,哪一种更先进呢?当然是前者。前者虽然负了一辈子债,但却住了一辈子房,后者虽然一辈子没有负债,但也一辈子没有住上房子。这样的论述,亦庄亦谐,机智洒脱,既准确,又传神。虽然笔墨不多,却让人回味无穷,过目难忘。
在本书的前言中,作者写到:当年王明从莫斯科回国,喝了一肚子“洋墨水”,自诩正宗,瞧不起毛泽东“山沟里的马列主义”;但实践证明,“山沟里的马列主义”反而更能解决中国的问题。回味这段历史,王东京教授从中引出了全书的脉点,就是“中国的经济学,应该根植于中国的土壤,成为‘山沟里的经济学’,中国的经济学家,应该努力成为‘山沟里的经济学家’。”按中国的古话,经济学本来就是经世济民之学。王东京教授的这部新著向我们展示的就是这种活的经济学、通俗的经济学,也是我们大家的经济学。